浅谈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
今日广西崇左讯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深入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意见》实施至今已三年有余,目前边境地区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但部分中小学校对于如何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仍不甚了了,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谨就中小学校党组织应如何发挥领导作用作一粗浅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重要意义
首先,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具有与非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一样的重要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中小学校党组织通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渗透。通过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重大事项,确保“双减”、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改革在基层不走偏、不变样。二是完善校长权责平衡机制,强化多元协同治理。针对校长“一权独大”可能导致的决策风险,党组织通过“三重一大”制度实现了制衡。三是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中小学校党组织主导的“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以及“支部建在教研组、年级组”“党员教师带头攻坚教育难题”等工作模式,有力推动了教育家型干部队伍建设。四是促进教育资源全域融通、协同共生。学校党组织通过联动社区、企业、科研院所构建“家校社”共同体,形成“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动”的治理格局,有效破解“教育孤岛”现象。五是铸牢党的执政根基,抓好接班人队伍建设。中小学校党组织通过“护边巡边小分队”“红领巾讲解员”等各种载体,将政治启蒙融入团队活动,实现对少年儿童的有效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其次,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又具有超越一般地区的特殊重要意义,具有三个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稳边固边的“压舱石”。边境学校处在意识形态斗争前沿,学校党组织通过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打造“国门教育党建示范校”,把党的民族政策、国家观教育贯穿办学全过程,把家国情怀、国土意识、民族团结种进童心,确保下一代在“拔节孕穗期”就牢牢系好“中国心、中华魂”的第一粒扣子。可以说,今天稳住一个孩子,就是稳住一个家庭;明天输送一名合格建设者,就加固一段边境线。二是民族团结的“连心桥”。边境学校党组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通过“小手拉大手、校园连家园”,把不同民族的师生家长紧紧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纽带上,成为各族群众“交心、融情、聚力”的天然“连心桥”。三是国家认同的“播种机”。在境外文化、宗教、网络信息多重影响的特殊环境下,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立足课堂、用好红色资源、联结家庭社区,把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精准“播种”到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帮助青少年筑牢“国土一寸不能少”的国家版图意识,并借助“小手拉大手”实现了代际传递和社会扩散。
总而言之,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不仅是教育系统的“基层堡垒”,更是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边疆落地的“第一颗钉子”,其领导作用的强弱直接决定边境治理的根基是否牢固。
二、目前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在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小学校在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发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四个“不到位”。一是权责边界不到位。有的把“党组织集体领导”误当成书记个人包揽、个人领导,有的仍坚持“校长说了算”,出现“越位”“缺位”“错位”并存的局面。一人兼任书记、校长时,容易将决策权与执行权混为一谈;书记、校长分设时又常因资历、权限划分不清而产生内耗 。二是议事决策机制不到位。有的学校“三重一大”事项该上党组织委员会的没上会,该由校长办公会执行的却反复讨论,导致决策效率低、责任推诿。有的学校议事制度流于形式,党组织会议与行政会议合并召开,内容“上下一般粗”。三是党建与业务融合不到位。教育教学、德育工作与党建工作各唱各调,书记“只谈党建”、校长“只抓成绩”,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党组织活动与中心任务脱节,特色不鲜明,党员教师把党建当成“额外负担”。四是监督考核不到位。上级督导缺乏过程性、嵌入式监督。校内民主监督渠道不畅,教代会、家委会作用弱化。对书记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的考核刚性不足,问责少、激励弱。
简言之,目前边疆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不足,普遍存在职责不清、机制不全、融合不深、监督不力的问题。
三、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应如何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将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领导职责定位为“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18个字。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要紧紧围绕这18个字发挥领导作用,应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办学治校和育人育才的实际成效。
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边境学校落地生根。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意识教育、国门教育纳入学校党建与德育整体规划,依托“国门学校”“红色研学”等平台,培养扎根边疆、心向中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的治理体系。要全面完成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制定并落实学校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确保“三重一大”事项由党组织集体研究决定。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联动机制,由党政领导定点联系边境学校,定期到校调研、上课、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五级书记抓教育”的工作格局。
三是完善议事规则和协调运行机制。制定“1+N”配套制度(1个学校章程+N项议事规则、职责清单、考核办法等),明晰党组织、校长、教代会、家委会的权责边界,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各方协同运行”的工作格局。建立书记、校长“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定期沟通制度,重大事项会前充分酝酿、会中民主讨论、会后跟踪问效,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力。
四是建强“双带头人”干部和教师队伍。持续推动“双培养”工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重点在思政、双语、科学、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培育党员学科带头人。依托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边、书记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等项目,吸引区内外优秀人才向边境流动,并通过党员名师“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带动本土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强化书记、校长任职及素质提升培训,建立“书记校长后备人才库”,确保每所边境学校都有一名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党组织书记或校长。
五是创新“党建+”载体,提升组织力与服务力。例如,实施“党建+控辍保学”,建立“党员教师+乡镇干部+村干部+家长”四位一体包保责任制;实施“党建+留守儿童关爱”,设立“党员代理家长”“周末红色课堂”“周末科技课堂”,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生活照料等精准服务,实现“成长有人管、思想有人导”;实施“党建+平安校园”,与驻地军警、边检、边管部门建立联建联防机制,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应急演练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筑牢边境校园安全屏障。总之,通过各种举措,把“党建+”做成“党建链”,把“链”嵌入稳边固边、民族团结、群众增收的关键环节,让组织力在雨林国门、边境口岸落地生根,成为名副其实的“压舱石”“播种机”“连心桥”。
六是打造具有边境特色的“清廉学校”和红色校园文化。以清廉学校建设、“校园餐”专项整治和利用征订教辅购买校服谋利等问题专项整治为抓手,建立“一校一策”风险清单和防控台账,把廉洁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校会、教职工会议、主题班会、社团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深度挖掘戍边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建设“红色长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馆”等校园阵地,开发“探秘边关、研学边疆”等校本课程,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国家、国门、国土、国民意识。
通过以上举措,确保边境地区中小学校党组织能够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真正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边境教育高质量发展、维护边疆稳固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动能。(赵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