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师生深入乡村调研 看数字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今日广西桂林讯 7月10日,桂林理工大学“追溯红色足迹,赓续爱国精神”实践团一行10余人走进灌阳县,准备开启一场“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他们致力于探寻乡土特色中的新质生产力。
“红薯粉”为何红?村干部现场解密
“我们村的红薯粉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原料也都是农民们自己种植的红薯,然后加工好再售卖。我们的红薯粉靠的就是特色和品牌。”在调研座谈会上,永富村李鑫书记向我们介绍灌阳的特色红薯粉。
据王波支书介绍,永富村的红薯粉大多是农民零散分售,根据土壤和气候特点,村里种植的品种有传统高淀粉老品种和近年新推出的“黄金薯”,逐渐成为村里的“金字招牌”。同时村里也会与一些企业合作销售,拓宽灌阳红薯粉的销路。

图为实践团参加专题调研座谈会。黄开源 供图
拓展销路缺点啥?实践团深入调研
实践团实地去田间街头探访种植农户和销售商家,寻找拓宽“红薯粉”销售的新思路。他们踩着雨水走进飞熊村的田头,与正在种植红薯苗的种植户一起丈量垄距,询问近年来种植情况;随后实践团前往灌阳县城农贸市场,统计红薯粉购买客流量,访问商家近年来的销售量等。团队发现,散称零售占比最高,而预包装、品牌化的产品几乎空白。团队建议推出“便携装礼盒”,借助电商平台将红薯粉售往全国各地。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农贸市场调研商家。黄开源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田间调研种植户。黄开源 供图
新业态融合,红薯粉香飘云端
调研中发现,灌阳县的红薯粉产业正催生“红色+农旅+电商”的新业态。游客来了,不仅能买到现做的手工粉丝,还能跟着农户下地挖红薯、体验石磨磨浆,最后在红军长征途经的梯田边尝一碗“湘江战役行军粉”。农业、文化与旅游的三产融合,让红薯粉附加值可提升近40%,乡村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桂林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书记李艮在观察后指出:“灌阳把大数据建模、直播电商植入传统产业,通过红色故事包装、线上预售定制、线下沉浸体验,优化了土地、资本、流量等要素配置,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此次灌阳之行,实践团收获了62份深度访谈、1套市场需求预测模型和3款红色文创包装。“当地在特色产业延链、返乡青年孵化、电商直播培训等方面的做法可复制、可推广。”李艮表示,团队将系统梳理典型案例,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田间种植红薯苗。黄开源 供图
“当我们俯身插下红薯苗时,指缝间溢出的不仅是汗水,更是对农业强国目标的青春注解。”实践队员们表示,新时代的“护苗人”既要传承“精耕细作”的农耕智慧,更要掌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现代本领。(刘雨梦)
责任编辑:吉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