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绘就鹤城社区幸福画卷
今日广西百色讯 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持续推进鹤城新区社区党建引领综合治理,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开启新生活。先后获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社区)”、“2020—2021年度‘伙伴计划’全国示范项目优秀”、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人大代表工作先进集体”等各级各类荣誉20余项。
一、“一站式”破解搬迁群众办事难题
为破解搬迁群众办理业务“两头跑”难题,鹤城社区成立社区党委,建有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125名,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和推动,率先打造完成“九阵地一站一中心”即“九个服务阵地”和“一个便民服务站”“一个农事城办中心”建设。统筹13个县直行业部门及16个乡(镇)派员入驻服务群众,实现群众办事不出社区,年内累计完成业务办理、接待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
二、“两阵地”构建为民服务新媒介
一是建设数字社区项目。引入运用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建立“天、地、人、屋”四网合一管理体系。打造“1+1+N”管理模式,即一个指挥中心、一个网络工作站,外加“网格员、治安员、城管员”的多阵地、多队伍、多元化管理。二是建设民族文化同心广场。坚持“易地扶贫搬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融合,以民族文化同心广场为阵地,每年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苗族“跳坡节”、仡佬族“尝新节”、汉族“袍汤节”等民族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广泛交流、交往、交融,打造互嵌式发展新社区。2024年以来,社区举办各类型活动11场次,参与居民3000余人。
三、“三就近”书写社区居民新生活
一是依托“粤招工”“零工市场”等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就近就业。在园区建设帮扶车间并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6家,吸纳和安置800余人就业。在小区内建设农贸市场,可吸纳固定个体户53户,并建立临时摊位78户,带动安置点约200人就业。二是用好粤桂财政帮扶资金建设学校,促进就近就学。安排粤桂财政帮扶资金1754.4万元援建罗湖幼儿园,新增学前教育学位500个;安排粤桂财政帮扶资金3436.8万元援建隆林罗湖小学,新增学位2700个,方便了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学。三是健全完善医疗设施,促进就近就医。统筹粤桂财政帮扶资金180万元用于安置点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提升了安置点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四、“四举措”探索社区治理好机制
一是自治激发内生力。构建以“社区党委—党支部—区域网格—楼栋党小组—楼栋中心户”为主的社区治理力量,设立“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厅,推广运用“积分制”,组建志愿者服务队,让“红马甲”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年内共有社区153户群众兑换积分12293元。二是德治厚植新风尚。成立“一约四会”,建设红白事馆,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家庭”等社区评选活动,推出“善行义举”典型10人、文明家庭8户。三是法治护航新生活。成立社区警务、禁毒工作站、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等功能室,培养51名“法律明白人”和一楼(栋)一法治宣传员,派遣5名律师轮流常驻社区,组建治安巡逻队,深入开展治安维稳巡防、纠纷调解。年内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1件,实现100%化解。四是智治开启新生活。深化“雪亮”工程600余个探头建设,依托综治中心、综治平台和公安110指挥中心,完成综治信息平台与公安110指挥中心的联网,全面实现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
五、移风易俗倡导各族人民树新风
紧紧围绕“五个统一”(统一操办规模、统一宴席标准、统一随礼上限、统一服务队伍、统一监督管理)工作法,通过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示范,引导社区居民婚丧喜庆事宜主动简办,破除迷信思想,摒弃陈规陋习。2024年以来,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82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责任编辑:吉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