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版 本站服务 客服中心 网站地图 中文/繁體

加快建设红水河世界生态康养胜地助推河池向海图强

2024-06-09 17:07
来源:今日广西

—韦凯钟、韦代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红水河发源于云贵高原,流经广西河池的天峨、南丹、东兰、大化、都安等5个县、流域辐射巴马、凤山等2县,汇入西江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域总长458.6公里,占红水河全长的70%左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水运出海中线通道的咽喉要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区位优势独特,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完整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带,集垄断性、唯一性、世界性于一体,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随着平陆运河加快建设,红水河航道提级改造提上日程,红水河与平陆运河相互连通将指日可待,河池如何抢抓机遇,更好实现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更好地融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笔者通过对河池红水河流域沿线的调研与思考,浅谈加快建设红水河世界生态康养胜地助推河池向海图强这一课题。

自治区和河池市历来高度重视红水河保护、开发和利用, 2011年,河池市印发了《河池市加快红水河流域旅游开发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河池红水河流域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战略;2014-2019年,河池实施两轮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中高端旅游精品项目; 2023年,自治区印发了《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加快推进河池红水河流域旅游开发力度。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名列其中,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河池红水河流域旅游资源独特、本底丰厚,拥有巴马世界长寿之乡、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东兰世界铜鼓之乡等3个世界级品牌,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等5个县是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27家,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6项,中国气候宜居县2个,中国长寿之乡5个。但与国内外一流的内河旅游胜地比较来看,当前河池红水河大健康文旅综合开发存在着“点”发力偏弱,导致核心吸引物打造不够、品牌辐射带动不足;“线”突破不足,尚未打开成熟旅游目的地“核心—轴带”的空间格局;“面”协调乏力,导致优势互补较弱、区域营商环境不优,不适应新时期大健康、大文旅、大发展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体”引培不够,导致市场主体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区域旅游市场化进程等诸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可以发展旅游、康养和其他生态型产业,你们巴马是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很多,这都是发展生态产业很好的条件”的重要指示,给河池打造红水河世界生态康养胜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立足河池红水河流域特色,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高位打造,建议找准生态康养旅游切入点,以流域资源整合、布局优化、特色开发为主线,以内河康养度假游轮开发为突破,以流域精品文旅资源整合为支点,以“九个一”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树品牌、育品牌、强品牌,着力增强红水河世界生态康养胜地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助推河池向海图强。

一、打造中国内河3.0版康养度假游轮第一品牌。近期以红水河巴马赐福湖至龙滩坝下航道为依托,远期延伸至整个红水河航道,引入国际一流游轮运营企业,创新研发内河3.0版康养度假游轮——千吨级以下特色、高端的“游动的康养酒店”,将游轮转载工具向目的地功能转化,将水上休闲观光向水上康养度假转变,直接超越当前国内内河1.0版山水观光游轮、2.0版城市休闲游轮,并以此为抓手、突破口,形成以康养游轮为载体,游轮旅游为平台,以游轮消费为带动,以游轮产业链建构为主线的发展格局,综合发挥游轮经济带动功能,将游轮打造成为巴马国际旅游胜地内集交通、接待、娱乐、休闲、度假、体验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设施和流动旅游目的地,成为巴马世界长寿旅游品牌的新载体、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力争3-5年内将“红水河”打造成为中国内河康养度假游轮第一品牌,成为东方的“莱茵河”。
     (一)内河3.0版康养度假游轮经济开发的必要性。一是打开格局的需要。推进流域“点-轴”开发,除了东巴凤“极核”的打造,还应充分发挥作为串联河池巴马旅游胜地六县的水道优势,以康养游轮为传导载体创新谋划极核扩散的通道。二是打造品牌的需要。游轮休闲在高端休闲市场具有象征意义。康养度假游轮作为提升河池城市品味和康养度假生活的新标志、新载体,对于提升长寿品牌形象和消费量作用巨大。三是整体开发的需要。红水河是一条文化、山水和生态之河,是沿线各县大健康文旅开发最突出、最重要的实体资源依托。以康养度假游轮为抓手,便于整合流域资源整体开发,打破各县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开发。四是产业支撑的需要。游轮经济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对破解流域“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的产业“空虚”问题,协调解决好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有重大作用。
     (二)内河3.0版康养度假游轮经济开发的可行性。资源方面,梯级电站修建后在天峨龙滩至大化岩滩形成了大尺度的内河湖域廊道,以及沿线众多可游览的大健康文旅资源及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康养游轮旅游条件。市场方面,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游轮游艇正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国人消费的“制高点”,游轮度假将成为大众休闲方式。康养度假游轮必然会成为河池千万级游客市场的引爆点。政策方面,2016年以来,国家、自治区陆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中短途特色旅游航道、游艇旅游、内河游轮、西江水运旅游、水上文旅融合新业态等发展。基础配套方面,除了红水河天峨至巴马段的旅游航道条件,沿线已经建设了巴马寿乡码头、第一湾码头、坡豪湖码头、三弄码头、吾隘码头、天峨峡谷码头、龙滩坝下码头等旅游码头,基本具备了通航的基础条件。
     (三)内河3.0版康养度假游轮经济开发产品体系。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川渝城市群等中远程、入境客源为重点,近中程客源为基础,瞄准度假、商务、公务、会议等中高端市场,打造豪华型、舒适型等康养游轮系列为主体,以游艇系列(包括公共型、运动型和私家型)和专用游艇系列(快速游轮、巴士游轮)为配套和延伸构成的红水河游轮体系;推进红水河流域五舟、五津、五湖、五寨、五标志等“五大品牌”建设,打造红舟、绿舟、兰舟、青舟、碧舟五大主题风格的千吨级以上游轮,沿红水河流域沿线兴建五个水岸码头特色津浦小镇,融入文化艺术打造五个特色风景湖,并依托五个津浦码头小镇选址打造五个不同风格的兵寨养生营,创新建设五个极具高端文化内涵的标志景观建筑,以丰富红水河流域融合自然之美与文化底蕴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开发以康养度假为重点,山水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探险为补充,推出康养度假游线、商务会议游线、文化体验游线、分段巴士游线、水陆并进游线、特种体验游线等游轮线路模式,形成中短线并存、水上与陆路联动、过境与滞留结合、线状串联与点状辐射互补的产品体系。
     (四)内河3.0版康养度假游轮经济开发配套体系。一体化的水陆交旅融合支撑体系,是实现红水河康养游轮整体开发的命脉所在。没有高水平的一体化水陆交旅融合网络体系,就没有高质量的康养游轮经济发展。设施配套体系建设应主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流域游轮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将各游轮旅游重要节点或重要通道与重点景区、景点相联系的交通设施,优化形成“水上旅游航道-岸上旅游风景道-城市快捷通道”的水陆立体化交通体系。第二个层面,要以完善游轮码头体系建设为主体,形成游轮母港、枢纽港、专用码头、景点码头的四级游轮停泊港区码头体系。近期可以优先启动赐福湖游轮母港,东兰、天峨枢纽港建设。同时也要认识到,内河3.0版康养度假游轮是由旅行社、游轮、岸上设施、沿线景点四位一体构成的整体产品概念。所以,游轮经营管理要充分吸收借鉴长江三峡、桂林漓江等经验教训,以收回航线特许经营权为契机,引入专业团队合作为前提,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核心,以理顺管理体制为重点,加强内河游轮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规范管理和跨部门、跨地区统筹协调,健全法规标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县参与的内河游轮发展经营管理体系。

       二、打造红水河流域“八个一”精品文旅资源品牌。大景区模式是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推动旅游开发向深度拓展,搭建平台、促进融合的一种发展模式。以大景区理念,推动河池红水河“第一湖”(龙滩天湖)、“第一乡”(蚂拐文化乡)、“第一湾”(东兰第一湾)、“第一城”(东兰铜鼓文化城)、“第一港”(赐福湖游轮母港)、“第一洞”(盘阳河五连洞)、“第一园”(岩溶国家公园)、“第一谷”(都安英雄大峡谷)等“八个一”品牌资源的整合开发。重点推动红水河“第一洞”、“第一湾”、“第一园”等品牌资源按照5A级景区标准整合开发,推动红水河“第一港”、“第一湖”、“第一谷”等资源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整合开发,并力争将红水河“第一港”、“第一洞”、“第一园”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或世界级旅游景区。

       一是“红水河第一湖”品牌资源整合开发。“生态”是天峨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品牌。建议整合龙滩天湖、龙滩水电站、龙滩大峡谷、天峨县城等主要资源,以“森林王国、水上天峨”为引领,建设集养生度假、水上运动、文化体验、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水电基地、库区移民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示范基地、科普研学基地、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影视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中期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同贵州罗甸县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构建龙滩天湖跨省旅游区。

       二是“红水河第一乡”品牌资源整合开发。蚂拐文化是壮族文化的代表。蚂拐节作为蚂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东兰、天峨、南丹。建议整合东兰巴畴乡(巴英村)、东兰长乐镇(板登村)、天峨六排镇(纳洞村、云榜村、蚂拐古经书)、天峨岜暮乡(蚂拐婆石像、拥里村、板么村)等资源,辐射南丹吾隘镇蚂拐节传承地,以蚂拐文化创新开发与保护为突破口,将蚂拐文化开发与乡村振兴、与红水河乡村旅游廊道开发、与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结合,建设情景式、沉浸式、开放式、地标式的蚂拐文化生态博览园,高水平谋划壮族蚂拐节,打造红水河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是“红水河第一城”品牌资源整合开发。铜鼓是广西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东兰拥有传世最多的铜鼓收藏和最浓厚的铜鼓文化民俗活动,是中国乃至世界铜鼓文化的“活地标”。建议以铜鼓文化资源创新开发与保护为突破口,将铜鼓文化开发与城市更新、与产业振兴、与开放交流结合,实施“文化+城市+产业+商贸”四位一体整合式开发,建设集收藏展览、加工制造、文化研学、工艺传承、商贸服务等于一体的世界铜鼓文化城,使东兰成为世界铜鼓文化交流中心。
       四是“红水河第一湾”品牌资源整合开发。东兰坡豪湖至第一湾一带浓缩了红水河最精华的山水风光。湖似镜屏,山如碧簪,东兰坡豪湖犹如一幅下龙湾胜境,“一湾惊天下,回首造高峡”,到了第一湾“U”型大峡谷则成为这一胜境游览的“高潮”。建议整合坡豪湖、巴社山、第一湾、醉龟山、大同河等区域资源,以红水河为轴,联动长乐、大同、三弄,水路联动,动静结合,建设以山水观光、游轮度假、营地度假、运动健身、低空飞行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山水生态健康旅游区,争取中远期打造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五是“红水河第一港”品牌资源整合开发。赐福湖地处巴马国际旅游胜地门户区,近邻城区、交通便捷,水道串联、河湖一体,群山环绕、湖域宽阔,湖光山色、大美天成,是最有条件建设成为红水河上第一门户港、旅游会客厅。建议整合巴马赐福湖、大化六大连湖,以建设红水河内河康养游轮母港为突破,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与内河游轮经济、与大健康总部经济、与商贸会展、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相结合,打造以养生度假为主要功能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成为红水河流域旅游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引爆性项目。
       六是“红水河第一洞”品牌资源整合开发。盘阳河“伏流+溶洞+河谷”的地貌孕育了神奇的洞河长寿景观。盘阳河是河池红水河流域长寿资源最富集、旅游开发最早、市场影响最大的支流,也是最有潜力、最有条件打造的龙头景区。建议整合盘阳河支流的三门海(寿源洞)、洞天福地、皇帝宫、百魔洞、百鸟岩“五连洞”资源,联动命河、水晶宫,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将品牌创建与违建整治、与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与大健康产业结合,打造以长寿文化体验与养生度假为主要功能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七是“红水河第一园”品牌资源整合开发。大化七百弄是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高峰丛深洼地岩溶类型,都安天窗群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发育最典型、分布最集中的地下河天窗群,两者是河池红水河流域世界自然遗产等级的岩溶地质精品资源,亟待创新保护与开发模式。建议抢抓国家十四五“双碳”窗口期和国家公园探索期,以与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联合探索设立岩溶国家公园为契机,以整合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打造极致化的绿色旅游和探索碳汇经济、碳票经济模式为突破口,开发形成以科普研学、山地运动、潜水探秘、低空飞行、文化体验、营地度假等为主要功能的最绿色、最动感、最开放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八是“红水河第一谷”品牌资源整合开发。都安英雄大峡谷既是红水河喀斯特河谷末端奇观,也是承载千年历史的“百里关河”。建议抢抓贵南高铁开通后都安作为巴马国际旅游胜地桥头堡的机遇,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发与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农业(野生毛葡萄、牛羊产业)、与特色文化(密洛陀)相结合,重点打造“一谷”(刁红葡萄河谷)、“两湾”(刁红湾度假组团·百旺田园综合体、三岛湾度假组团·低空飞行基地)、“三镇”(龙湾漂流小镇、菁盛葡萄小镇、百旺康养小镇)的开发建设,将红水河第一谷打造成为红水河内河康养游轮度假旅游的重要始发港和进出门户区。

 

作者简介:

1、韦凯钟:河池市政协原副主席、一级巡视员

2、韦代忠:东巴凤区域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深巴实验区主任、巴马国际旅游区管委会主任
 

3 0

新闻热图

最新文章

每周热点


|友情链接
中国食品安全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卫健委 海外网人文频道 中新网 中纪委 人民网 凤凰网 新华网广西频道 广西新闻网 广西百城网 听闻广西 中国评论网 东盟资讯网 东盟新闻周刊

中国广西联络电话 : 13977139777 电邮: todaygx@163.com 网站制作: 广西柒贰壹度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众安传媒  京ICP备2002846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5847号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今日广西网站宣傅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与今日广西网站无关,今日广西网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